读《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有感
你确定现实中是真正自己,还是网络中更像真实的你?其实当我想到时候,你始终会发现,有人会比你更先想到,于是我才看了本书
- 引用书中比较经典的一段
这些网上行为无意中创造的正是我们的网络人格,这一虚拟的整体远远大于组成它的个体之和。虽然这一人格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却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由于不受旧的行为、社交、礼节甚至网络礼节等准则的制约,网络人格比真实人格更为武断、无节制、邪恶和性感。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网络人格是现实生活中自我的一股解放力量,让人们超越使人变得懦弱的羞涩心理、摆脱无聊感的约束、伪造一些现实中无法建立起来的关系和友谊。在许多情况下网络人格能够很好地补充真实的自我,成为现实人格的一种延伸。从最积极的方面来看,同现实人格相比网络人格更加勇敢、更加强大、更加高效;它使得通过即时消息或社交网站表达一个不受欢迎的观点或反对不公正行为变得更为容易;它更容易让人们行动起来,给人们以勇气。正是这股勇气让最初出现在Facebook上的不满意见转变成了德黑兰和平广场上成百上千人的示威。这些网民摇身一变突然就成了勇敢的和平爱好者,在2009年夏天组织了被称为伊朗“推特革命”的示威活动。(同年年底,伊朗学生又准备开始一次抗议活动,但伊朗政府当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切断互联网服务。)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
在知乎上,看到的段子有感而发。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的人过于腼腆,有的人过于活泼,有的人则是不卑不亢。
按照占星学说,或者血型性格学说,即每个人生来基因中性格不同,但是在网络世界中,我不是“我”?羞涩的行为手册已不适用与网络,那么网络中表现的才是真我,那么网络人格更适用于表达自我想法,更易伪装想法,但是对于现实人格来说,网络的我,更自我。
对于书中参扎着各种互联网特性,facebook进化史,网络时代给人带来的便利巴拉巴拉。空费命题直接跳过了。
期间书中有段话,其实和《乌合之众》结论一样,
网络中混杂最多的是情绪,鲜有人会有独自思考能力,简短、易记住的总是焦点
英国国立密德萨斯大学的加里·马歇尔认为:“相对于那些复杂的文化基因,网上更重视简短而容易让人记住的那些。相对于实用性或权威性等能够带来长期价值的属性来说,人们更看重这些文化基因的传染性。”人们在网上生活中拥有的宏伟梦想往往都比较肤浅,这些梦想追求的只是暂时吸引他人的眼球,而不是试图带来长期性的影响或实质性的变化。“抽风式的小鸡舞步”的点击量总是会比网上思想论坛中有见地的观点来得要多,点击量也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一个网站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将其加入书签或加入收藏夹,它会尽最大努力来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其实不光是网站,许多人自己也是抱着这个态度来做事情的。我们才不关心自己贡献到网上的东西是否足够让它风靡15分钟,反正网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比如在我的大家庭里就绝不会有哪个青少年一天只待在MySpace上,这太丢人了!他们都开始转移到Facebook上去,但Facebook的管理者们也会担心有一天这些用户会集体迁移到Twitter去,或是转移到下一个流行的社交网络上。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我们对电子邮件的钟爱都可以用短信取代,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短暂性是现在的新标准,而且我们似乎并不在乎这一点。
乌合之众居多,在容易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前,知道自己身处什么位置,自己将去哪里
回到人格问题,从另外个角度来说。网络人格也是更丰润了我们的人格,当不断丰润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吞噬掉现实的人格,让现实的我退居二线,简称“网瘾少年”